按下创新驱动“快进键” 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静海区谋

文章正文
2021-06-18 08:24

51平方公里团泊湖

130平方公里绿色林海

国家级园区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银隆新能源公交车

  天津北方网讯:从“重视数量”到“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到“结构升级”,通过“质与量”“速与效”“进与退”“舍与得”的辩证选择,静海区持续解锁高质量发展“动力密码”。

  “1+N”产业发展规划高水平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有效搭建,新动能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一制三化”改革持续深入,科技创新驱动向纵深延展,静海区从全市经济发展的“跟跑者”变身“并跑者”,并在特色产业领域中实现了国内“领跑”。

  秉持大胸怀,淬炼大气魄,熔铸大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静海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锚定建设“现代、活力、绿色、健康、平安、幸福静海”发展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静海区打造成为“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示范区、先进制造产业的聚集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助推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静海区新作为。

  蓄能──“三大平台”打造高质量发展载体

  搭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扩大对外开放“三大平台”,有效承担起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能级优化提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使命重任,是静海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2018年4月,静海区与河北省沧州市、廊坊市共同签订了深化静沧廊(3+5)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规划编制、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六个协同发展”。

  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静海区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平台,加快产业对接,精准错位、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入全市承接北京疏解的重要平台,先后引进北京项目40个,总投资超过370亿元。

  积极参与“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静海区编制完成了“四网融合”交通规划,津石高速静海段全面完工,津雄城际、津沧城际静海枢纽站选址初步确定,市域郊铁路静海线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

  “腾笼换鸟”“携手共赢”始终是静海区发展中的“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激发强大活力的同时,新旧动能转换和扩大对外开放两大平台更为静海区发展带来了动力、格局之变,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年来,静海区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装配式建筑、绿色电镀、智慧产业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接踵而至;重启子牙经开区与日本北九州市的项目合作,在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电池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推动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规划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的生态样板;积极探索外贸服务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外贸出口增速持续领跑全市……

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

  筑基──“三大攻坚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底

  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关键。

  甘肃省镇原县,国务院挂牌督战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其中包括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贾山村和12个省级挂牌督战村、85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2017年,静海区与镇原县跨越1300公里实现结对帮扶。这个在2017年初贫困发生率仍达13.8%的中国西部县城,伴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浩荡东风加速“超车”。

  静海区在帮扶镇原县13个贫困村中,兴建了8个村集体肉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几千人实现脱贫;在镇原县创立久鼎联合社、建立15个养殖合作社,形成了完整的畜牧养殖、屠宰上下游产业链,镇原农副产品通过静海区线上线下电商平台销售额超过2500余万元;打响“1113”歼灭战,镇原县155户贫困户与静海区各阶层结对认亲;发起“同心战疫,让爱回家”行动,实现“点对点”劳务协作,340名镇原县务工人员先后抵达静海,开启全新的工作、生活……

  通过党建“引路”,带动脱贫“加速”,静海顺利助推西藏卡若、甘肃镇原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十三五”期间,静海区投入环保财政资金35.4亿元,3115家“散乱污”企业完成分类整治,38个纳污坑塘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标改造,城乡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力治污,换来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底,静海区大气环境综合指数较2015年改善25.2%,PM2.5浓度改善19.2%;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区1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天津市新地标排放标准,劣Ⅴ类水体比例降为零,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居安思危,方能行稳致远。静海区精准研判、妥善处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以钢铁产能整体退出为契机,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静海区建立健全“借、用、管、还”机制,整合国有公司、盘活国有资产,加强对园区、国有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全过程管控,建立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了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护航──“三个干净”优化高质量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静海区扎实做好“三个干净”建设,高标准实现政治生态干净、社会生态干净、环境生态干净。

  一湖澄澈、层林叠翠,构筑起“东湖西林”的生态格局,不仅浸润着整个津城,也铺就了静海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构建大美生态格局,实施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生态林工程。

  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推动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资源利用、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治理机制等六大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津雄走廊上的生态节点作用初步显现。

  此外,实施了“静海干净工程”三年专项行动,以政治生态干净保证社会生态干净和环境生态干净。

  静海区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高标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政治首关,按照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认真落实巡视、审计、督查整改,加大巡察力度,坚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深入开展不担当不作为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治理,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时间永不止歇,奋斗永不停歇。

  亮点1 昔日团泊洼 今朝健康城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标志着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大幕全面拉开。今年4月,市政府批复公布了示范区发展总体方案,提出了打造健康产业创新区、健康生活先行区、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作为京津冀“2+4+46”重点承接平台,静海区瞄准“大健康”,着力打造国际领先、国内示范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优质资源聚合。

  面向全国公开招聘50名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团泊大道实现竣工通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北师大附属学校、翔宇力仁学校等先后投入使用;共建北京协和医院天津校区合作协议签署,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研究院和研究生院签约落户,中日体检中心项目达成合作意向,31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京津冀异地就医住院联网直接结算……

  今年,示范区计划实施项目39个、总投资331亿元。血液病医院(团泊院区)、中医药大学三期、医科大学新校区、体育学院三期等9个在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签约落地合作项目24个,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订“中国神农谷”项目协议,携手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龙头”;与步长集团就中医药大学宣肺败毒颗粒药品产业化项目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中药制药产业化发展;由体育学院与清华大学倡导的静海生态修复治理与健康产业城市主动健康综合体项目(EOD项目)成功获批;与万达集团、香港新华集团签订协议,引入国际顶尖的文化体育、医疗康养项目。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示范区负责人王永威表示,优质项目的争相入驻,源于静海区对示范区载体设施的持续打磨。

  一方面,大力发展医疗、教育、体育、康养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一核心三基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布局,创新“互联网+医疗”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健康服务业,着力打造国际健康服务一站式栖息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天津中医药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资源优势,构建起中西医“双航母”创新集群,加快推进“神农谷”“创新科技园”建设,使示范区成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区。

  亮点2 “装配”新动能 建筑绿色城

  在位于唐官屯加工物流区的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基地,记者看到,现代装配式建筑生产车间几乎见不到遍地钉子、木方、模板的景象,墙体、楼梯、楼板等预制构件全部采用流水线作业,让盖房子如同搭积木一般快速简单。

  公司副总经理刘洋告诉记者:“自2020年4月恢复生产以来,全年累计生产了约3.2万立方米预制构件,产值达到了1.6亿元。今年上半年,产值大约达到8000万元,按照目前快速发展的势头,预计今年产值能翻一番。”

  作为天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示范区,静海区瞄准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黄金“窗口期”,亮出绿色城市建设“新名片”。

  2017年1月,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在静海区成立。2019年3月,天津市现代建筑产业园获批设立,央企、京企近20家装配式建筑企业落户,牵头制定装配式建筑部级工法和行业标准达10余项,有力推动了静海区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式发展。2020年9月,天津市现代建筑产业园经住建部批准为国家级园区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走进位于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尚林苑明星示范项目,两座层次分明的装配式建筑舒适环保、吸人眼球。据项目负责人张萍介绍,作为天津首例模块化公寓建筑,也是全国首例获得正式审批手续的模块化居住项目,尚林苑项目建造主体结构仅用了10天左右时间,目前已通过“国家住建部科技示范项目”评审。

  按照“一体两翼,两大支撑”的发展思路,静海区规划了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唐官屯加工物流区、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邱庄工业区、静海经济开发区四大板块各具优势、错位发展,逐步形成引领行业、示范全国的装配式建筑产业聚集区。

  充沛的资源推动了静海区装配式产业集群式发展。2020年10月,第二届中国装配式标准化钢结构建筑科技论坛在静海区成功举办。静海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驻雄安办事处也正式挂牌运营,友发集团、中建集团等企业产品相继应用到雄安新区项目建设。

  亮点3 产业“黑转绿” 崛起生态城

  作为以有色金属加工和钢轧延业为主的小镇,静海区大邱庄镇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经历40余年发展,目前,入驻各类工贸企业近3000家,金属制品加工能力3900万吨,被命名为中国焊管生产基地、中国钢管外贸基地、北方最大的钢材加工基地、千亿级的金属制品加工基地。

  近年来,大邱庄镇瞄准破解“钢铁围城”发展桎梏,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2018年7月,在以“城市设计引领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大邱庄被授予“中德生态示范城市”称号,天津又一座生态城由此正式启动规划建设。

  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位于大邱庄镇西侧、团泊湖南岸,规划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4.4平方公里,主要建设住宅、公共配套、商业配套、高端产业研发项目等,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中德示范小镇。

  去年8月,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一批重点项目签约,涉及智慧产业、智能及先进制造、智能网联、云供应链服务、电商平台等多领域,总投资达7亿元。

  “好的项目引进来,现有的企业也要‘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大邱庄百亿道上有40多家企业列入了拆迁范围,全部完成后,污染减排量大约每年能减少400多吨。”大邱庄生态城发展建设管理局局长刘文闯表示,今年生态城预计投资14亿元左右,4个基础设施项目和2个地产项目陆续开工,为静海区“十四五”开局打好基础。

  作为静海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静海区组建大邱庄生态城发展建设管理局,引进德国生态环境理念和先进制造要素,着力发展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德国际企业总部区等特色产业集群,让曾经的“钢筋铁骨”焕发“绿颜”。

  同时,生态城从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开发建设产业载体、搭建国际化服务体系、创新投资开发模式等方面着手,推动项目融资落地,打造产业化生产制造基地和对外开放新高地。(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文章评论